电子工业防静电系统通用要求

ICS      31.31-070

 

T/CEIA

 

团           体                      准

T/CEIA-1002—2020

 

 

 

 

 

 

 

 

 

 

 

电子工业防静电系统通用要求

 

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Antistatic Systems in Electronic Industry

 

 

 

 

 

 

 

 

 

 

 

 

 

 

 

 

 

 

 

 

 

 

 

 

 

2 0 2 0 – 0 9 – 0 1 发 布

 

 

 

 

中国电子仪器行业协会防静电装备分会   发布

 

T/CEIA-1002—2020

 

 

 

    

 

 

前言 III

引言  V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缩略语  1

3.1   术语和定义 1

3.2   缩略语 3

4  管理要求 4

4.1   人员安全 4

4.2   组织 4

4.3   管理项目 4

5  检验与验证 6

5.1   产品认可检验 6

5.2   符合性验证  6

6  技术要求 6

6.1   EPA构建基本原则  6

6.2   接地/等电位连接系统  7

6.3   防静电工作区(EPA)  10

6.4   包装  13

6.5    标识 13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ESD 防护项目的辅助评测 15

A.1  概述  15

A.2  自动化处置设备   15

A.3  手持工具  15

A.4  连续监测器   15

附录B   (规范性附录)电子产品静电敏感度测试 16

B.1   概述  16

B.2  人体放电模型(HBM)  16

B.3   带电器件模型(CDM)  16

B.4  人体—金属模型(BMM)  16

 

图1 接地连接图 7

图 2 共用接地极(点)标识 8

 

 

 

T/CEIA -1002—2020

图 3 防静电工作区(EPA> 标 识 11

图 4 ESD包装标识 13

图 5 静电敏感电子产品标识  14

 

表 1  接地/等电位连接要求

表 2  人员接地要求 9

表 3    气洁净度等级 CGB50073)    10

表 4  防静电工作区(EPA)防静电装备(用品)技术要求一览表  12

表B.1 电子元器件、设备静电放电敏感度测试标准  17

T/CEIA -1002—2020

 

 

 

 

前     言

 

 

本标准针对电子工业使用的静电敏感电子产品的生产、测试、使用、存储、运输、维护等环节所建 立的防静电系统,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包括防静电管理和技术两方面,可作为电子工业防静电体系构建 与管理指南。

本标准参照了国内外相关防静电体系的构建、管理、测试方法等相关标准,并结合国内电子工业现 状编写而成。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电子工业防静电系统通用要求》是根据静电行业发展需要,以及静电企业和生产单位的实际需求, 由中国电子仪器行业协会防静电装备分会提出并组织编制的团体标准。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苏州天华超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亨达洋静电技术有限公司、上海硕 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浙江三威防静电装备有限公司、上海佰斯特电子工程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华 昌聚合物有限公司、北京东方计量测试研究所、东莞市科园防静电设备有限公司、东莞市宁楚智能科技 有限公司、东莞市中芯防静电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荣刚、邓飞、孙思宇、刘清松、庄载荣、庄佐华、朱雪梅、王晓东、高志良、 王春元、谈平、徐群。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孙延林、裴振华、孙可平、欧阳吉庭、王大千。

 

 

 

 

 

 

 

 

 

本标准涵盖了电子工业防静电基本要求,其源于有关标准、经验与试验结果。防静电原理作为本标 准的技术基础,简述如下:

——为防止带静电物体(人员、物品、测试生产设备等)对静电敏感电子产品产生静电感应和发生 放电,可将生产场所中包括人员在内的所有导体(测试仪器、生产设备等等)、静电耗散体(工 作表面、地坪等等)电气连接至接地系统来实现。此连接建立了所有导体、静电耗散体、人员 等之间的等电位,只要防静电工作区中所有导静电物体的电势相同,电势差就可维持在一个近 似“零”伏电位的水平,从而消除相互之间静电放电的发生;

—生产场所中所用的带静电绝缘材料、制品(如电路板材料、绝缘包装等)和孤立导体不能或不 便通过接地来泄放静电,空气电离方法可通过释放正、负空气离子来消除这些绝缘材料、制品、 孤立导体上的静电荷;

——在防静电工作区之外,上述措施无法实现或不便于实现,防静电包装的使用就成了必不可少防 静电措施。防静电可通过将静电敏感电子产品封闭在防静电包装中实现。所选包装类型取决于 使用场所、使用目的。在防静电工作区内,静电耗散包装能提供足够的保护。在防静电工作区 外,建议使用静电放电屏蔽包装或其它隔离方法。虽然本标准中没有讨论这些包装材料与隔离 方法,但了解在应用上的差异很有必要;

——生产场所中静电源产生的静电场可对静电敏感电子产品产生损害,采取主动屏蔽、被动屏蔽措 施能够避免这种损害;

——工作环境的湿度要求对遏制静电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标准虽不探讨但提出了防静电工作区 的湿度范围。

 

 

 

 

 

T/CEIA-1002—2020

 

 

 

电子工业防静电系统通用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涵盖电子工业设计、制造、测试、使用、存储、运输、维护等过程中的防静电技术与管理方 面的基本要求,为各电子企业、科研院所、实验室等构建防静电工作区、采用防静电技术、建立防静电 质量管理体系等提供指导依据。

本标准适用于静电敏感电压大于等于人体放电模型100V、大于等于带电器件模型200V的电子元器 件、电气产品的生产、测试、包装、存储等,包括防静电工作区内孤立导体静电电压大于等于35V的技 术要求。对于静电敏感度电压值小于上述要求的静电敏感电子产品,本标准的技术、管理要求仍然适用, 但是需要根据产品防护要求进行适当的增补或删减。

本标准不适合作为易燃易爆气体、粉体、液体和化工品、火工品等作业场所的技术、管理规范,如 电子工业生产涉及到此类场所,还应参照和符合相关标准、法律法规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标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 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 15463 静电安全术语

GB 1887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T 19000 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GB/T 33555 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静电控制技术指南

GB 50073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GJB 86 防静电包装手册

SJ/T10694 电子产品制造与应用系统防静电检测方法

SJ/T 11446 离子化静电消除器通用规范

SJ/T   11587  电子产品防静电包装技术要求

IEC61340-2-2   静电学第2- 2部分:测试方法——起电量测试 (Electrostatics–part                2-2:

Measurement     methods-Measurement      of     chargeability)

IEC61340-5-1  静电学第5-1部分:电子器件的防静电——通用要求Electrostatics        -Part        5-1:

Protection     of     electronic     devices     from     electrostatic      phenomena     -General     requirements)

ANSI/ESD S20.20 静电放电控制程序(英文原文)

 

3  术语和定义、缩略语

 

3.1  术语和定义

GB/T  15463和GB/T 19000规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T/CEIA-1002—2020

3.1.1    静电放电 (ESD)

两个具有不同静电电位的物体,由于直接接触或者静电场感应引起高电位物体向低电位物体快速转 移静电电荷过程。

3.1.2  防静电/静电防护

为防止静电放电所采取的各种技术、管理方法或防护措施。

3.1.3    防静电工作区 (EPA)

配备各种防静电装备(用品)和设置接地系统,能限制静电电位、具有确定边界和专门标记的场所。

3.1.4  防静电接地

防静电材料或防静电制品通过导体与大地实现电气连接,使其与大地的电位相近并提供泄漏电荷的 通道。

3.1.5  防静电接地系统

将静电泄放到大地和实现等电位连接而配置的接地线系统,又称ESD接地系统。

3.1.6  离子化静电消除器

能使空气电离产生正、负离子,中和带电体上的表面异性电荷的静电消除装置。

3.1.7  组织

电子工业企业中,负责处置静电敏感电子产品的专业部门或团体,也可以是具有相应能力的外包单 位。

3.1.8  防静电方针

由组织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关于防静电方面全面意图或方向。

3.1.9  处置

在静电敏感电子产品的采购、制造、加工、组装、包装、标识、维修、测试、环境实验、储存、分 发和运输等过程中,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于产品的活动。

超过电子产品最高额定电流的电流。

3.1.10  静电放电敏感度

3.1.23  人体电压

电子元器件能够耐受相应放电模型的最大静电放电电压值或者设置的相应级别。

人体由于自身行动或与其它带电物体相靠近或接触,在人体产生并积聚静电,形成的人体电压。

3.1.11  防静电包装

3.1.24  仪器验证

为静电敏感电子产品提供具有防静电功能的包装物品或材料,如包装袋、填充物、中转箱、集成电 路包装管等。

3.1.12  公共接地点

为达到等电位而设置的共用接地连接点。

3.1.13  设备保护接地

 

 

 

 

 

T/CEIA-1002—2020

 

EP           防静电工作区(Electrostatic   protection   area)

EOS——电过应力(Electrical over-stress)

ESI          静电放电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S——静电放电敏感的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sensitive)

HBM——人体放电模型 (Human    body     model)

 

4  管理要求

 

4.1  人员安全

由于本标准涉及的工作环境存在人员触电的危险,所以采用本标准的企业应选择符合相关法规、国 内外安全要求的设备。用户应注意,本标准不能取代或代替任何其它关于人员安全的规定。

用户应采取防止电气危害的措施,采用有关设备正确接地的标准、规范。凡涉及人员的安全规定与 要求,用户应确保符合相关法规规定并认真执行。

 

 

4.2.1  每个企业应设置专门的组织来负责防静电事项。组织应由 ESD 专职人员、生产、工程、品质、 采购、维修、人力资源、基建、研发、工艺、文档部门等人员组成。

4.2.2  组织负责提出防静电管理目标,根据本标准和管理目标要求建立防静电质量管理体系,并明确 每个部门的职责范围,同时也负责防静电质量管理体系日常监督和运维管理。

4.2.3  组织内至少有2名经过国家相关专业培训机构培训并获得执业资格的ESD 工程师。

4.2.4  组织定期负责对企业的防静电管理体系进行周期性修订、更新或扩展。

4.2.5  企业最高管理者是组织的最高行政领导,职责如下:

4.3.4  防静电管理体系

  1. a)  任命防静电专员并授予其相应的职责;
  2. b)  确保防静电方针和目标的实现;
  3. c)     提供与防静电工作有关的各类资源;
  4. d)    批准防静电质量管理体系、管理文件、技术、质量等方案及改进措施的实施。

4.2.6 防静电专员应是参加防静电质量管理体系决策的最高管理层成员,并被授予以下职责:

  1. a)     指导防静电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实施、维护;
  2. b)    定期向最高管理者报告防静电质量体系的执行情况和改进的需求;
  3. c)     配合人力资源部门采取各种方式提高有关人员防静电意识和职业技能。

4.3  管理项目

4.3.1  防静电管理目标

4.3.1.1  组织内各职能部门分层次制定防静电管理目标。防静电目标应具体并可量化、考核。

4.3.1.2  防静电管理目标应与企业管理相适应,并能满足用户的质量要求。

 

 

 

 

 

T/CEIA-1002—2020

4.3.5  监督与审查

4.3.5.1  组织负责或请第三方机构定期监督防静电质量体系的执行情况,同时提出核查和改进意见并 存档。

4.3.5.2  防静电专员负责组织编制周期监督审查报告,并定期向企业最高管理者汇报,以改进和完善 防静电质量管理体系。

4.3.5.3  宜结合组织内部的实际情况开展相适应的评价活动,不限于第三方机构定期监督的方式要求。

 

5  检验与验证

 

5.1  产品认可检验

5.1.1  所有防静电装备(用品)应符合本标准表1、表2、表3、表4提出防静电装备(用品)的测试 方法和要求。

5.1.2  能够认可的检测报告依据如下:

  1. a)防静电装备(用品)制造商提供的产品规格书;
  2. b)有资质的第三方实验室或机构的测试报告或产品认证报告;
  3. c)企业组织内部评测报告;
  4. d)    对于未在表1、表2和表4列出的防静电项目(器材),在使用前组织应认可其评价方法、评测结果并记录在案和存档。

5.2  符合性验证

5.2.1  符合性验证用来复核产品认可检验结果。

5.2.2  在符合性验证方案中应确定技术要求、测量限值和检验频次。

5.2.3  符合性验证应规定测试方法、测试仪器性能,尤其关注特殊工艺环境对防静电装备(用品)防 静电参数的影响。

5.2.4  如果组织使用与符合性验证方案规定的不同测试方法,则必须在防静电技术方案中做修正声明, 并且评估通过其测试方法。对应的记录要存档。

5.2.5  对于符合性验证中采用在线监测仪器或系统、智能化验证时,组织与客户需认可监测的参数和 技术方法。

5.2.6  在整个使用阶段组织应对检验仪器设备进行全过程的性能质量评价,以确保仪器稳定可靠。

 

6  技术要求

 

6.1  EPA 构建基本原则

6.1.1      所有ESD 控制项目需要可靠接地,应将 ESD 控制项目连接实现等电位,以减少或消除 ESD现象。

6.1.2  对于高压设备产生的强电场,对静电敏感电子产品产生不良影响时,应采用主动屏蔽或被动屏 蔽措施,或采取避开措施以免造成感应带电。

 

 

 

 

 

 

T/CEIA-1002—2020

  1. b)     利用功能性接地:

ESD接地不便利用设备安全保护接地时,可选用功能性接地。如允许设备安全保护接地与功能接地 连接,建议将功能接地系统接地端与设备安全保护接地系统接地端采用共用接地极(点)方式。

  1. c)利用等电位连接:

若无设备安全保护接地、功能性接地系统时,应将操作现场所有ESD装备、用品接地线与现场其它 可接地的金属导体连接到共用接地极(点),其可以是接线端(排),也可以是一个大的金属体,如金 属隔断、金属管道等。共用接地极(点)标识见图2。

 

 

图2  共用接地极(点)标识

表1  接地/等电位连接要求

 

技术要求 接地类型及连接方法 连接限值要求 测试方法
 

 

接地/等电位连接系统

保护接地 交流阻抗<1.0Ω SJ/T10694
功能接地 <25Ω SJ/T10694
等电位连接 <1.0×10° SJ/T10694

6.2.3  人员接地

操作静电敏感电子产品的人员,都要采取人员接地措施。人员接地有两个方法:一是使用腕带系统, 二是使用地板/鞋系统。

对坐姿岗位的人员,必须使用腕带系统。对于站姿或流动操作人员,为保障操作人员人体电位尽可 能与大地等电位,应优先选择腕带接地系统,在人员移动过程中可以暂时脱离腕带接地,使用地板/鞋 系统接地。

T/CEIA-1002—2020

 

表2  人员接地要求

 

 

技术要求

 

ESD防护物品

产品认可 符合性验证
技术要求 测试方法 技术要求 测试方法
 

 

 

 

 

 

 

 

 

 

人员接地

 

腕带线电阻

0.8×10⁶<R

<1.2×10⁶ Ω

 

SJ/T10694

0.8×10⁶<R

<1.2×10⁶Q

 

SJ/T 10694

 

腕带表面对接

地扣电阻

SJ/T10694
R≤1×10⁵ Ω 一内表面 不适用
R>1×10’2 一外表面 不适用
 

人体腕带系统

0.75×10⁵<R  <3.5×10’Ω  

SJ/T10694

0.75×10⁶<R <3.5×100  

SJ/T 10694

鞋类 R.≤1×10Ω SJ/T10694 不适用
 

人员/鞋/地板

系统

R₈ ≤1.0×10⁹Ω和 人体电压的绝对值

<100V(5个最高峰值

的平均值)

SJ/T10694  ESD STM97.2 IEC61340-4-5  

 

R₈ ≤1.0×10°2

 

 

SJ/T 10694

人员/鞋系统 不适用 R<3.5×10Ω SJ/T 10694
(1)ESD服装作为腕带接地路径组成的情况下,总系统电阻应小于3.5×10⁷2。总系统电阻包括人员、服装和接地电 阻 ;

(2)本表中使用的符号: R对地电阻, R对接地点的电阻;

(3)采用IEC 61340-4-3标准,对于鞋类的产品认可测试环境条件湿度宜为(12±3)%RH,温度宜23℃±2℃;

(4)定期进行人体电压测试,峰值电压绝对值应小于100V;

(5)人/鞋系统:对每只脚逐个测试,每只脚电阻R₀<3.5×10Q;

(6)人/鞋/地板系统:符合性验证时,电阻限值R₈<1.0×10°Ω;产品认可检验时,人体峰值电压平均值的绝对值< 100V。

(7)当对人员/鞋/地板系统进行测试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测试方法中的任意一种实施,满足相应判定条件。

6.2.4    EPA 内防静电接地要求

6.2.4.1  地线连接可采用焊接、压接、螺栓等方式连接,要避免缠绕并满足一定机械强度要求和采取 防锈防腐措施。

6.2.4.2  静电耗散材料与接地线导线连接采取面接触方式(例如:与接地导线焊接一起的铜箔与桌垫 接触面积宜大于10cm²)。

6.2.4.3  防静电装备(工作台、货架等)与接地汇流线、接地极之间连接线尽可能短,如有必要可采 取防撞击、碾压措施。

 

 

 

 

 

T/CEIA-1002—2020

6.3.2    EPA 管控规则

6.3.2.1  一个防静电工作区 (EPA) 可以是一个工作台、单个操作间、整栋生产车间等,应有明确的界 限标识。防静电工作区(EPA) 的警告标志应张贴在工作人员进入区域的入口之处,并且能清晰可见(见 图 3 ) 。

6.3.2.2       应在防静电工作区 (EPA)  内处置静电敏感电子产品,包括元器件,半成品,成品等。只有完 成了防静电培训的人员,才能进入防静电工作区 (EPA) 。 未受过培训的人员进入 EPA, 应有受过培训的 人员陪同。

6.3.2.3       为了减少因CDM 模式造成静电敏感电子产品损坏,对各工序中所接触的绝缘体(绝缘材料)、 孤立导体产生静电的处理方案如下:

——绝缘体、孤立导体表面静电电压绝对值达到或超过2000V,  则该绝缘体、孤立导体表面与静电 敏感电子产品保持至少30cm 以上距离;

——绝缘体、孤立导体表面的静电电压绝对值达到或超过125V, 则该绝缘体、孤立导体表面应与静 电敏感电子产品保持至少2.5cm 以上的距离;

——孤立导体表面静电电压绝对值超过规定的35V 时,可利用离子化静电消除技术消除其静电或采 取隔离、静电屏蔽等措施。

6.3.2.4  所有与处置静电敏感电子产品无关的绝缘体,例如:塑料制品、鸡毛掸子、废品盒等不允许 放置在静电敏感电子产品的处置区域,至少远离30cm 以上距离。

6.3.2.5  离子化静电消除器使用、管理原则:

——所用离子化静电消除器残余电压值低于所处置静电敏感电子产品静电敏感度电压值;

离子化静电消除器使用现场,应避免干扰气流存在,所用压缩气源洁净度符合要求; ——正确选择各类离子化静电消除器,以满足各类工序消除静电的要求;

……离子化静电消除器使用时产生的污染(由放电针本身产生的溅射微粒子等原因造成),对静电

敏感电子产品、生产环境洁净度不能造成不良影响,如有影响则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  对于环境洁净度要求很高 (GB50073规定的1—4级)的智能化自动生产线,可使用X射线离子 化静电消除器,但现场应采取电离辐射防护措施和符合标准GB18871有关电离辐射安全标准要 求;

——定期对离子化静电消除器保养、维护、检验,其臭氧、噪音、安全性等符合 SJ/T 11446 标准 要 求 。

注意

防静电保护区

 

接触静电放电敏感元件时

请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图3  防静电工作区 (EPA) 标识

 

表4列出了EPA内可供选择的防静电项目,其技术限值及测试方法必须遵守。

 

 

 

 

 

 

T/CEIA-1002—2020

表4  防静电工作区 (EPA) 防静电装备(用品)技术要求一览表

 

技术要求 范围 防静电项目 产品认可 符合性验证
技术要求 测试方法 技术要求 测试方法
 

 

 

 

 

 

 

 

 

 

 

 

防静电工

作区

(EPA)

工作台面,储存架,手 推车、传输带 R₀<1×10°0 R<1×10°Q SJ/T10694 R,<1×10°Q R<1×10°2 SJ/T 10694
手腕带接地点 R₀<29 SJ/T10694 R₀<29 SJ/T 10694
双回路腕带 R:>1×10°Ω 采用绝缘电阻测 试仪测试 R.>1×10°Ω 采用绝缘电阻测 试仪测试
地板 Rm<1×10°2

Rr<1×10°8

SJ/T10694 R₀<1×10°2 SJ/T 10694
座椅 R₀<1×10°Q Rp<1×10° SJ/T10694 R₀<1×1092 R₀<1×10° SJ/T 10694
 

离子化静电消除器

衰减时间由用户自己确定 IBVI<35V

工作范围符合企业规范要求

 

SJ/T10694

衰减时间由用户确定 IBVI<35V

工作范围符合企业规范要求

 

SJ/T 10694

防静电工作区(EPA)

现场静电参数在线监

测器?

用户自定 制造商产品手册 用户自定 制造商产品手册
 

 

 

服装

Ro<1×10″Q

(防静电服)

ST/T10694 R,<1×10Ω SJ/T 10694
Ro<1×10°Ω

R‰<1×10°Ω

(可接地防静电服)

 

SJ/T10694

R₄<1×10⁹2  R<1×10°  

SJ/T 10694

R.<3.5×10’Ω

(可监测防静电系统)

(ANSI/ESD STM2.1) R.<3.5×10a (ANSI/ESD STM2.1)
防静电工具

(无电源类):镊子、

刷子、改锥等。

 

R„o<1×10⁹

 

SJ/T10694

 

Rp,<1×10°

 

SJ/T 10694

防静电工具(有电源  类):烙铁、电批等。 R₈<2Ω; I₃<10mA;

U,<20mV;

 

SJ/T10694

R₅<2Ω;  

SJ/T 10694

防静电手套、指套 R<1×10°  Roo<1×10″2 SJ/T10694 R,<1×10°2 SJ/T 10694
包 装 静电耗散

材料

1×10⁴≤R.<1×10″s2

1×10⁴≤R.<1×10″Q

1×10⁴≤R,<1×10″Ω

SJ/T10694 1×10⁴≤R

<1×10″2

SJ/T 10694
导静电材料 R₈<1×10⁴ Ω  R.<1×10⁴ Ω

Ru<1×10Ω

SJ/T10694 Ro,<1×10°2 SJ/T 10694
静电放电屏蔽型 <20nJ SJ/T10694
低起静电材料 <0.1μc/m² IEC61340-2-2
a对于产品认可,测试环境条件:湿度为(12±3)%RH,(50±5)%RH;温度23℃±2℃。没规定时,环境预处理时间最短为48h; b符合性验证列出的测试方法仅适于基本的测试要求;

c本表中使用的符号:R点对点电阻;R.对地电阻;R„对接地点的电阻;R与人体接触的系统电阻;R,表面电阻;R.体积电阻;Ru 是指双线间绝缘电阻;I泄漏电流;U泄漏电压;

d ESD地板测量,推荐使用最大测试电压为100V;

e操作静电敏感电子产品的人员通过地板接地,接地要求参照表2要求执行;

f预防CDM模式所致ESDS产品损坏,接触静电敏感电子产品的材料、物品最低电阻限值1×10³Ω;

8工作表面是指放置未受保护的静电敏感电子产品的表面; BV表示离子化静电消除器残余电压。

 

T/CEIA-1002—2020

6.3.2.6 应避免将静电敏感电子产品直接裸放在传输线、存放架、运转车等物体金属表面上,可采取 将静电耗散材料(橡胶垫等)放置在静电敏感电子产品与金属表面之间的隔离措施。

6.3.2.7      EPA内所用防静电装备、产品等的防静电性能应与其使用寿命相符。如无法满足要求,采取临 时抗静电剂处理措施时,则应明确标识防静电性能期限,并定期进行防静电处理及监测。所用抗静电剂 应无腐蚀性,符合环保和洁净度(如果有)要求。

6.4  包装

ESD防护包装应符合客户合同、采购订单、图纸及其它文件的要求。对合同、采购订单、图纸或其 它文件没有定义的ESD防护包装,组织应根据防护要求,在防静电方案中提出ESD防护包装要求。技术要 求可参考表4,推荐使用图4所示包装标识。

防静电包装设计与选用指南如下:

  1. a)     了解静电敏感电子产品的静电敏感度和处置要求,正确选择各类ESD防护包装;
  2. b)  ESD防护包装的防静电性能、有效期、阻燃、腐蚀性、环保要求、表面洁净度(对应使用的环境洁净度等级)、机械物理等指标应符合设计和使用要求;
  3. c)     在EPA内推荐使用静电耗散型材料制备的包装、盒、箱及其它结构的包装;在EPA外推荐使用静电放电屏蔽包装及其它等效结构的包装;
  4. d)    在EPA外没有采取防静电措施时,严禁将ESD防护包装打开并处置静电敏感电子产品;
  5. e)  严禁将放置有静电敏感电子产品的静电耗散类、低起电类包装与绝缘材料制作的衬材、泡沫塑料、发泡粒等混放、叠放在一起;
  6. f)     装入ESD 防护包装的ESDS 元器件,如某些分立器件,如果采用了等电位连接措施(短路条、 导静电泡沫垫等)。当它们从包装取出后,没有装配之前,不应去除等电位连接措施;

g)ESD    防护包装生产制造商应将6.4条所列条款根据用户要求与选择编制使用指南。

 

 

 

主要功能代码:

S—- 静电放电屏蔽; C——导静电;

D-—   静电耗散。

 

图4 ESD 包装标识

6.5  标识

应按照客户和静电敏感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的要求,参照图5给静电敏感电子产品打印标识。静电敏 感电子产品和ESD包装上的标识是告知用户识别静电敏感电子产品及其静电敏感电压,这类标识的使用 与管理应被纳入防静电方案中。

通常每个静电敏感电子产品包装(如包覆、小袋或快速包装袋等)或多层包装最外层侧面应有清晰 的标识。

装有静电敏感电子产品包装、周转容器、贮存容器等应使用图5所示ESD标识,往往也扩展到装有静 电敏感电子产品贮存柜或箱柜、货架等。

 

 

 

 

 

 

 

T/CEIA-1002—2020

在防静电方案中应说明包装的标识要求,在一些契约性协议中也应规定。

 

 

图5  静电敏感电子产品标识

T/CEIA-1002—2020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ESD 防护项目的辅助评测

 

A.1  概述

 

一 些ESD防护项目,有关标准中没有制定所需要的限值与控制要求,因此需要制定有关规范及要求。 本附录提供了某些ESD防护项目辅助评测要求。

A.2  自动化处置设备

 

为了防止自动化处置设备产生静电并造成不良影响,需测量机器部件的对地电阻,并监控和检测产 品通过机器时因摩擦分离等原因产生的静电电压。此时需提出持续监测及确定静电源的方法与要求,其 包括机械部件对地电阻和设备静电源的对地电位测量。

 

A.3  手持工具

 

SJ/T10694 标准提供了电气焊接/非焊接手持工具泄漏电压、电流和尖端对地电阻的测试方法。对其 或有关标准没有涉及的电池供电、气动和其它动力源的手持工具静电评估方法,也需要提出并列入ESD 防护项目中。

 

A.4  连续监测器

 

使用连续监测器可以杜绝员工的不规范操作。良好接地的腕带可使人体电压保持在20V以内。若腕 带佩戴接地不良时会立即通过连续监测器察觉。无连续监测器时,操作者不会很快知道腕带的故障。连 续监测器的使用有助减少或消除ESD损坏并降低点检人员工作强度。

 

 

 

 

 

 

T/CEIA-1002—2020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电子产品静电敏感度测试

 

B.1    概述

 

静电放电失效是与静电放电有关的、一系列复杂的相互关联过程造成的,影响静电放电敏感度的因  素中,自身本身的结构特点是主因,但它也受到包括静电放电电流、电压、静电放电波形脉宽、静电敏  感电子产品抗浪涌设计、制造工艺等等外因的显著影响。静电敏感器件的放电损坏大都与过电流(能量)、 过电压密切相关。电子器件的静电放电敏感度测试,无论是采用人体放电模型 (HBM) 、带电器件模型   (CDM) 等,都仅提供一个静电放电敏感度参考值(一般是放电电压值)。必须注意的是:很多情况下, 这些模拟电路及测试给出静电放电敏感电压阈值并不是在制造、制程或使用中实际造成损坏的电压阈  值,只是提出大家共同遵守的要求。表B.1列出的标准、方法为电子产品的静电放电敏感度测试提供参  考。

 

B.2   人体放电模型 (HBM)

 

人体放电模型是模拟人体手指直接放电到电子元器件的端子,通过数理统计,确定电子元器件损害 阈值。该模型是将不同极性电压对100pF无感电容器充电,然后通过一个无感开关接通与之串联的一只 1500Ω无感电阻器(用于模拟人体放电回路电阻)对待测元器件放电。放电脉冲波形通常小于10ns 的上 升时间,和大约150±20ns 的衰减时间,这个模型近似一脉冲电流源。受试元器件都应视为对HBM放电敏 感,通过HBM模型放电测试方法来确定电子元器件的人体放电模型静电放电敏感度。

B.3  带电器件模型 (CDM)

 

带电器件模型是模拟对电子元器件充电(充电方式有多种),使其成为带电元器件,然后通过充电  的元器件引线端子对零电位金属体放电,通过数理统计,确定电子元器件损害阈值(静电放电敏感度)。 由于带电器件模型的对地电容很小,放电波形上升时间通常小于250ps, 放电时间通常小于2ns, 所以易  受分布参数影响,同时对测试仪器采样带宽(不小于3GHZ) 及分布参数要求很高,这些问题处理不好, 就很难测试到电子元器件真实失效水平。

B.4    人体–金属模型 (BMM)

 

人体–金属放电模型电路与人体放电模型电路相似,只是充电无感电容容量(150pf)   和放电回路  无感电阻阻值不同。通过对电容充电到设定的不同极性电压后,再通过与之串联的一只无感电阻(330Ω) 对待测仪器、设备不同敏感部位(电源接口、天线、显示屏等等)放电,通过数理统计,确定测试仪器、 设备的抗扰度或静电损害阈值。放电分接触式、非接触式和水平耦合板、垂直耦合板放电方式。人体—-  金属放电模型用于不同设备、仪器测试的电路参数(电容值、电阻值、放电电极结构等)有所不同。人  体一—金属模型主要用于设备、仪器的静电敏感度与抗扰度测试。

T/CEIA-1002–2020

 

B.1  电子元器件、设备静电放电敏感度测试标准

 

静电放电模型 元器件、设备静电放电敏感度测试标淮
人体放电模型(IBM) IEC61340-3-1
带电器件模型(CDM) TEC61340-3-3
人体一金属模型(BMM) IEC61000-4-2

 

Copyright © 2023 上海佰斯特电子工程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2501号-1 导航:防静电工作台 防静电椅子 上一届欧洲杯进7球比分 欧洲杯排名八强对阵表分析 防静电推车
访问手机版
Baidu
map